创烧于唐宋之间的钧瓷以“入窑一色、出窑万彩”的窑变艺术而闻名世界陶瓷
史。钧瓷属于高温还原、分相乳光颜色釉,主要分为两个色彩体系:一是以铁系青蓝
釉为主的天青、天蓝、月白釉;一是以铜系红釉为主的各种钧红釉和钧花釉。
孔相卿在创作
2008-2011年,在钧瓷原产地的河南省神垕镇,当地杰出的钧瓷匠师孔相卿历经数
年研制出铜系青蓝釉,呈现出美丽的松石蓝、孔雀蓝、金绿釉、孔雀绿等蓝绿釉色。
与铁系蓝釉的釉色相比,铜系青蓝釉在艺术效果上发生很大变异:铁系蓝釉发灰、发
蓝、发白;铜系青蓝釉色则发蓝、发绿、色彩更艳,属于蓝绿调,可以分为松石蓝和
金绿两种。钧瓷由铁系蓝釉带红斑发展到铜红釉,釉色显得越来越宽广了,演变到铜
系青蓝釉,釉色色彩更加丰富多彩。
孔相卿研烧的铜系青蓝釉梅瓶。
铜系青蓝釉釉色色彩饱和度,视觉冲击力很强,给予人们一种安静、宁静、平静
的精神愉悦感。由于窑变因素,铜系青蓝釉系列还能出现更多的青蓝釉色调,而且能
出现不用点斑的自然红彩,这是铁系青蓝釉做不到的。铜系青蓝釉在松石蓝出现的同
时还能呈现红彩,不像铁系只能靠人工点斑才能呈现红彩。除了红彩,铜系青蓝釉还
可以出现丰富的机理;如金斑、石锈斑、雀眼、蘑菇斑等自然窑变斑纹。铜系青蓝釉
以松石蓝为主色调还可以出现孔雀蓝、孔雀绿等。铜系青蓝釉的烧成温度、烧成条件
与钧瓷铜红釉一样,都是还原火烧制,只是烧成曲线、压力、气氛、还原火浓度等用
火方法不同,或者说烧成环境和烧成气氛不同。铜系青蓝釉对呈色气氛非常敏感,若
掌握不恰当又有可能变成铜红釉。这就是铜系青蓝釉的奇妙窑变之处。
孔相卿研烧的铜系青蓝釉中原套壶。
众所共知,在氧化焰状态下铜发色相对稳定,但在还原状态下很不稳定。钧瓷铜
系青蓝釉之前,在中原陶瓷门类中,唐三彩也可以烧制出铜系绿釉,但是唐三彩上的
绿釉属于氧化焰铜绿釉——铜在氧化焰状态下偏绿调;唐三彩上的黄釉属于铁黄;唐
三彩上的棕色釉属于铁和锰化合的铁红棕釉,锰属于辅助原料,主色剂是铁元素,统
称为铁锰棕色。铜系青蓝釉和铁系青蓝釉都是在还原焰状态下产生的。对铁系来说,
氧化焰状态下呈色偏黄。古建筑瓷中,如寺庙上的黄瓦之黄是铁系氧化焰烧制;绿瓦
是铜系氧化焰烧制。在陶瓷史上,钧瓷铜红釉开辟了高温红釉的先河,但发色不稳
定,后来的郎窑红、祭红都是受钧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