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语
宋钧官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,受降雨、雷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,1号
窑、7号窑等多处窑址遭受了一定的损毁。其中,1号窑曾两次被大水淹没。另外,人
们在发掘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:所有的钧瓷都呈碎片状,分坑穴深埋,无一完好。
那么,这种现象究竟是怎样造成的?有关部门又是如何对这片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的
呢?
皇家贡品有瑕疵即遭销毁
“官窑遗址内发掘出的瓷器无一完好,碎瓷片埋藏得十分规整。随着挖掘的进
行,一个坑穴一个坑穴的瓷片呈现在人们面前。而民窑对瓷片的处理则很随意。”据
张金伟介绍,宋代官窑烧制贡瓷的时候,不论造型、制釉和做工均严格按照宫廷的要
求进行生产,不惜工本,精工细作。对所生产的产品,由朝廷派出的专门监工进行严
格的挑选,有瑕疵者当即予以销毁并深埋,不得流入民间。大量碎瓷片的出现印证了
官窑生产的森严制度。
从宋钧官窑遗址挖掘出的瓷片。 牛志勇 摄
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展厅内,记者看到当年出土的钧瓷碎片被陈列在玻璃柜
内,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。“这些瓷片还被刻上了‘一’到‘十’这种字样的编
码。关于这种编码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编码越小器型越大;另一种是编码便于盆与盆
托的配套。”据曹子元所著的《钧瓷窑址的保护》一文介绍,出土的底部刻
有“一”至“十”汉字数码的花盆及盆奁,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钧瓷器的烧造窑口
找到了出处,回答了有史以来未曾解决的疑问。
1号窑窑室揭开宋代钧窑窑变之谜
1973年至1975年,文物工作者连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。在发掘过程中,他们共
开探方14个,发掘面积700平方米,清理出窑基、作坊、灰坑等遗迹,发现了大批窑
具、瓷器、瓷土等建筑材料。人们发现该处窑址所烧造的瓷器种类丰富,既有钧瓷、
汝瓷、影青瓷,又有天目瓷和类似于扒村窑瓷器的白底黑花用瓷。阎夫立介绍,发掘
出的1号窑窑室的特殊构造揭开了宋代钧窑窑变之谜,证明了我国窑工早在800多年前
就已熟练掌握了钧瓷烧制过程中火焰性质转换的规律。
1975年,《文物》期刊发表了赵青云撰写的《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》一文,
文中这样描述此次出土的钧瓷。1978年到1983年,来自***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五国
的49人前来参观。
然而,这次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1974年夏天,正当此次发掘工作进行到关键
时刻,一场大雨把已经发掘的1号、7号等处窑址淹没,导致部分遗址坍塌,遭受了一
定的损毁。为了保护这片遗址,便于后人参观,了解禹州厚重的钧瓷历史,河南省文
物局和市、县文教局决定,保留1号和7号两座钧窑,其余作坊、窑址全部回填,埋存
于地下。由于1号窑和7号窑所处地势低洼,为避免再次遭受雨淋之害,文物部门决定
就地在窑址上盖两座保护房。后来,此处遗址交予禹县文化馆管理。
1974年的宋钧官窑遗址。资料图片
连遭降雨、雷击,两处仿宋建筑“保驾”
为了更好地对这一宋代钧窑遗址进行保护,河南省文化局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
1975年拨款征用遗址所占土地1300多平方米,开工建设保护房。
很快,两所砖瓦房就盖了起来,并建设了一间看护房,在遗址周围垒起院墙,形
成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院子。由于当时遗址一带非常荒芜,且曾经是刑场,所以雇
佣看护遗址的人成了一个难题。据阎夫立回忆,当时禹县文化馆雇了一个姓曹的老人
负责看守。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老人说啥也不愿意看守了。后来,只得另寻他人看
护。
1975年夏天,一场瓢泼大雨突袭了这片遗址。那天,一声惊雷在1号窑保护房上炸
开,导致其房屋大梁折断,落下的断梁重重地砸在残留的窑址主火膛上,大雨灌入,
该处窑址再次遭受水淹。经过简单的清理后,禹县文化馆向上级申请经费进行修复。
为了避免再次遭受雷击,他们在7号窑保护房上安装了避雷针,并在1号窑保护房周围
加固围土,防止雨水倒灌。
时隔9年,1984年7月,一场大雨不期而至。这次,7号窑保护房遭受了雷击,北山
墙被击,出现了一条三四十厘米宽的裂缝,好在没有倒塌。为了更好地对遗址进行保
护,阎夫立便和禹县文化馆主管文物的教之忠向省有关部门申请了6万元资金,河南
省古建研究所出具图纸,将1号窑保护房重建成仿宋建筑,1986年建成并立碑纪念。
1990年,河南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,将7号窑保护房重新修建,同样为仿宋建筑。
1991年,钧官窑址博物馆建成。至此,宋钧官窑得到有效、科学的保护,其存在的价
值和意义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。
copyright.© 禹州钧瓷网(http://junci.yuzhou.net.cn) all right reserved
主办单位 : 禹州市钧瓷试验区管理办公室·钧瓷网联合主办
电话:0374-2076076,邮箱:w2076076@126.com,地址:禹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
技术支持:中国禹州网